印发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

 

印发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

2012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推动深圳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及转型发展,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促进深圳高新区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引领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深圳质量”,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结合深圳高新区(特指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及留仙洞园区)发展实际需求,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深圳高新区建区以来,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开放创新汇聚全球科技资源,在国家高新区中较早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市场体制机制,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重大力量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开放式国际化引领发展。深圳高新区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园区公共创新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加强。首创虚拟大学园,突破了公共创新资源匮乏的瓶颈。创办独具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汇聚香港及内地知名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创建全球第一个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开展大跨度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创新资源的聚合辐射,有力提升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承载能力。

  内生式集约化成绩斐然。深圳高新区培育出境内、外上市企业81家,研发投入强度、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量、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高新区之首,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有力带动了深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提升。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效益明显。深圳高新区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导者和风险承担者,内在激励机制与外部示范效应促使企业积极寻找创新机会并不断获得成功。园区通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全球领先,互联网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走出了华为、中兴通讯和腾讯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了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在超材料领域,拥有实用亿级超材料设计能力,代表了超材料领域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临形势。

  在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型文明形态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技术体系、产业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目前,我国已进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阶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的核心路径。

  在持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高新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和资源紧约束,发展空间急需拓展;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壮大;社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

  “十二五”期间是落实国家、省、市转型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引领创新生态建设,是深圳高新区实现促进原始创新、技术突破、环境建设、人才集聚的战略任务,是以质取胜、赢得未来,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高新区有责任、有义务、有基础、有条件继续走在国家高新区前列,率先走出集约节约、内生发展的新路,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引领、产业联动和人文支撑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区。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新的标杆,以“六个转变”和“六个提升”为发展理念,以“一核两轴四基地”为重点,建设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融合”,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智力、智能、智慧“三智融合”,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的新型高科技园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引擎,以及“深港创新圈”、“泛珠三角合作圈”建设的区域中心重要力量。

  ——六个转变:即由产业集聚和生产基地向人才集聚和创新基地转变,由输出产品向溢出技术和服务转变,由增量扩张用地模式向存量改造优化转变,由单一宗地出让向多个宗地整体开发转变,由单一产业功能向产业、城市复合功能转变,由单纯政府投资向多元资金投入转变。

  ——六个提升:通过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引进新型研究机构提升创新能级,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科技产业整体实力,通过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通过挖掘存量资源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核:以深圳湾园区为创新体系带动区、以留仙洞园区为产业空间拓展区、以大学城园区为创新人才培育区,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

  ——两轴:沿科苑大道轴线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动力轴,沿大沙河流域轴线建设成为综合配套服务轴。

  ——四基地:重点建设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建立相对完善的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创新、优化、集约、提升”为着力点,更加注重土地与厂房资源的集约利用,更加注重园区形态与空间载体的优化整合,更加注重创新资源与配套设施的聚合完善,更加注重产业层级与产业集群的进阶提升,加快实现产业链的治理优化,强力推进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不断完善科技服务链条,打造园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

  1.开放创新,资源聚合。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瞄准世界顶尖高科技园区,借鉴超越。吸纳国内外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集成放大,全面提升技术内生力、向心力和辐射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的和谐共存。

  2.优化整合,产业集聚。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及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推进园区形态与空间载体向更高层次发展,适应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与提升改造并重,打造若干强势产业集群,形成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新优势。

  3.集约高效,空间拓展。强化土地及厂房资源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扩大周边功能合作空间,完善全市高新区各园区资源平台结网功能,为园区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空间保障。

  4.能级提升,转型跨越。坚持产业升级与空间转换同步推进,迁出传统产业的低端生产环节,淘汰落后产能,引入产业高端环节,着力提高产业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层级与产业集群进阶提升,推动深圳高新区实现优化升级,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效应。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促进园区产业、社会、文化全面创新,在深圳创新型国家建设及转型升级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大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合作体系。促进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园区双向流动。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体系,孵化培育高科技中小微型企业。出台专项政策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实现互动互利。利用35年时间,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跨国创新型企业,辐射全市科技园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建成国际化高技术产业基地。

  ——规模指标五年翻番。至2015年,培育出通信设备、互联网和软件3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翻番,分别达到6300亿元、5800亿元和1900亿元,占全市的20%30%22%

  ——效益指标全国领先。至2015年,园区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54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税收30亿元。

  ——创新指标优质优量。至201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3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5%;研发产业产值占全市的65%;专利申请不少于2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18000件,PCT申请不少于72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1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6300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360项,占全市的45%

  ——质量指标节节攀升。至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增加值的40%。民营科技企业产值占园区产值的7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113吨标准煤,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科技资源加速集聚。至2015年,园区重要创新载体数量约占全市的50%。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6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6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14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90210家。园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园区从业人数的70%

  ——空间倍增创新示范。促进园区土地空间优化整合、推动落后产能“关停并转”。至2015年,园区新增空间规模总量约13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高科技产业用房面积约850万平方米(深圳湾园区约400万平方米,留仙洞园区约45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配套用房面积约450万平方米(深圳湾园区约400万平方米,留仙洞园区约50万平方米)。

  四、主要任务

  (一)探索科技体制创新。

  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战略方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实施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使深圳高新区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通过市场检验科技体制改革的效果,进而在全国推广成功经验。优化深圳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支持个人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强化现有科研机构,探索组建新型研究机构。形成科研设备等资源共享机制,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推动企业、新型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倍增自主创新成果。以深圳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发挥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强力推进深圳科技与金融结合全国试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建设工作,推动科技向文化、金融等产业渗透,积极通过科技手段在交叉学科领域催生新业态。探索有利于区域产业合作的规划、政策等,引导深圳高新区的外溢发展有序向周边区域转移,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作性强的区域产业体系,推动区域产业梯度升级。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交流。创造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机会,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谋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投身全球产业竞争。

  发挥园区企业改造升级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按照“集群化、集约化”原则,科学引导其生产环节外溢及扩张性外溢的现实需求,结合专项政策引导及其他地区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支持产业链低端环节及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向“双转移”产业园区及产业合作区等经济区域梯度转移。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开发能力,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推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从模仿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引领创新转变。加大基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的支撑能力。大力引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将更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落户深圳高新区。

  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创新科技研发模式,以培育新型研究机构为着力点,在科技前沿领域实现引领式、跨越式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术领域,支持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体制机制灵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究机构直接对接国际前沿科技领域,以协同创新推动源头创新及研发产业化。重视产业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力争使技术创新等战略联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同步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集群,为深圳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夯实基础。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关键技术自给能力,推进园区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适当倾斜资源配置,重点实现通信装备、计算机、生物医药、数字视听、软件、互联网等六大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深圳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和深圳市留仙洞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圳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创投广场、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提升园区科技投融资服务水平。支持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评估、担保等投融资服务机构进入园区,引导社会资本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力度。

  (五)优化改造空间布局。

  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空间优化发展为原则,围绕“一核两轴四基地”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营造适合高层次人才聚集、体现地域标志的现代城区氛围,建设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融合”的新型高科技园区。

  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土地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协同推进留仙洞片区规划、大冲新城及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加快园区二次开发进度,推行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多元资金投入的新型高科技园区“三资融合”开发建设方式。

  (六)完善园区综合环境。

  结合高科技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交通、绿地及休闲广场的服务范围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及信息网络空间,以“三智融合”理念,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数字高新区。

  强力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深圳高新区综合治理及治安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数字强警”,合力建设深圳高新区联合执法平台,形成执法合力,建成社会和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平安高新区。

  五、重点工程

  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根据深圳高新区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实施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空间优化、综合配套和示范带动五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积极探索科技体制创新,进一步强化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作用,加速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互动共赢,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1.全面推动科技与金融、文化产业融合示范。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大力推进深圳科技与金融结合全国试点建设。加强深圳高新区创投广场、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公共服务平台对园区投融资环境的服务支撑作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积极引进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探索设立投资与信贷结合的中国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建设新三板培育基地,争取成为国家新三板扩大试点首批高新区,强力支持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市科技创新委、金融办牵头,市财政委、深圳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协办)

  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合力,保障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健康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人才、资金及政策等要素聚集,促进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新兴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建设,探索科技加文化集群式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文体旅游局协办)

  2.强化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

  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聚集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信息检索、专利代办、版权登记、知识产权评估及交易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重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争取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认定。搭建光启—牛津大学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TC/SC/WG工作,积极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创新委牵头)

  3.加速推进创新载体建设。

  搭建知识创新体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关任务,推进国家基地建设与园区转型升级品牌联动,大力引进创新实体,建立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力争2015年前新增2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2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增4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增80100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港澳名牌大学在深圳高新区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协助其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牵头)

  (二)产业提升工程。

  大力构建“三智融合”的园区产业形态,加速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置换传统产业项目。

  ——深圳湾园区南区:成为创新资源聚合辐射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总部核心区。重点发展电子通信、数字视听等高技术优势产业,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础研发、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等创新活动,建立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

  ——深圳湾园区中区:成为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孵化培育和集聚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及外设、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扩大产业规模,致力提升产业层级。以城市更新手段积极推动大冲新城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及服务空间承载能力,完善综合配套设施,辐射带动园区周边及大沙河流域的产业、人文生态体系建设。

  ——深圳湾园区北区:成为优势传统产业的提升区。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加强高新技术在副食品、包装印刷、建筑等优势传统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改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产业竞争力。

  ——留仙洞园区:大力推进深圳市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及总部项目,以智慧深圳建设为契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智能家庭、物联网的研发、集成和应用示范,力争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领域实现突破。

  ——大沙河创新走廊:沿大沙河流域纵深发展,北至大学城园区,南接深圳湾园区,发展成为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互动的通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开发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扩大周边功能合作空间,形成科技服务贯穿、高端人才聚集、推进产业发展的综合态势。

  1.加速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

  依托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提升通信装备、计算机、生物医药、数字视听、软件、互联网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发挥自主创新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组织能力,以园区的创新要素为纽带,完善产业链条,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逐步实现产业制造环节向全市科技园区、工业区及周边地区实现成长性外溢,加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对口共建园区的合作,实施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梯度转移及协同发展。全力推进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为高科技企业总部集聚、支撑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融合的自主示范区建设模式提供创新示范。2012年,争取获得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认定。(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经贸信息委协办)

  2.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实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布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盘活协议类厂房闲置空间,合理安排企业产权的楼宇,按照“政府主导、优势互补、产业集聚、价格可控”的原则,将同类产业归集在同一楼宇中,建设若干个产业链较为完整的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2012年,大力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电子支付、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大力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深圳)基地建设工作。(市科技创新委牵头)

  3.置换传统产业项目。

  根据行业特点及产业实际,实事求是地对园区传统产业项目制订项目转换方案。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市粮食集团面粉厂、盐业公司厂房、怡宝矿泉水及华晶玻璃厂等传统产业的园区内生产项目加强技术改造和研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总部项目,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升级。(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法制办协办)

  4.增量空间产业培育。

  强力推进深圳市留仙洞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实施工作,2012年,完成园区产业规划及空间规划工作,加速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通过“三资融合”方式推进园区建设,增量空间逐步投入使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及总部集聚,中小微型企业孵化培育等提供空间保障。(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南山区政府协办)

  (三)空间优化工程。

  大力推动旧厂房升级再造,探索创新型产业用房配建新模式,开发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加快闲置未开发用地的处置,盘活政府存量资源。

  通过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释放土地潜力,实现园区产业用地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通过优化方案、科学布局等手段,调动多元资金投入建设,实现新增空间规模约1300万平方米。

  ——深圳湾园区南区:致力拓展增量空间,高标准超前规划科技、城市大型综合体项目。探索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用下沉或半下沉方式建设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完善餐饮、储蓄、邮政等公共设施,提高区域人居舒适度。加速建设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重点项目,满足中等规模高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企业总部和高科技人才“双落地”需求,成为研发中心、总部集聚、创新支撑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融合的示范区。开发建设完成后,新增产业用房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配套用房面积约50万平方米。

  ——深圳湾园区中区:通过市场化方式,运用城市更新手段推进大冲村改造,为园区科技人才提供单身公寓、商务、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后人居配套用房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使大冲新城成为与高科技生态社区形态相适应的高科技人才新家园。

  ——深圳湾园区北区:重点推进旧工业区改造,全面加快城市更新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清退产业低端环节,确保园区优势高技术产业升级再造的空间需求,推动产业向更高端环节延伸。改造后,新增产业用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配套用房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留仙洞园区:加速完成园区产业规划及空间规划编制,创新开发建设模式,释放土地潜力。园区开发建设完成后,产业用房面积约为450万平方米。

  ——大沙河创新走廊:结合周边产业现状,以城市更新政策为导向,整合新兴产业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及空间支撑。重点推进大沙河创新走廊城市更新片区约8.5平方公里的旧工业区改造工作,建成25个专业园,4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新建创新型企业总部基地规模约100万平方米。

  1.推动旧厂房升级再造。

  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方案及高新区专项规划,结合深圳高新区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创新高新区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区内企业以自有楼宇或厂区为单位,整体开展高水平的二次开发建设。既满足企业新增产业空间需求,同时按一定比例为政府提供产业孵化培育空间。2012年,启动普联技术、宇龙计算机、康泰生物等34个条件成熟、产业空间需求迫切的旧厂房的改造升级工作。2013年,力争有23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创新型产业用房配建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互利共赢。(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协办)

  2.加速建设公共载体。

  大力推进“三资融合”园区建设理念,深化研究政府项目投融资建设方案,吸引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推进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创业投资大厦等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前,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和创业投资大厦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协办,市投资控股公司具体负责)

  盘活政府存量资产,搭建深圳高新区投融资平台。创新土地金融工具,健全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搭建高新区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资源的集约利用,增强政府调控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园区资源的整合度和凝聚力。到2015年前,深圳虚拟大学园院校产业化综合大楼、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大厦、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深圳高新区企业联合总部大厦、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示范大厦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建筑工务署协办)

  3.探索开发地下空间。

  进一步优化空间利用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研究开发园区公共设施用地的地下空间。保留地上原有规划功能,探索地下空间混合开发,按需增设公共停车场、公共汽车总站、员工餐厅、商场、银行等公共配套项目。2012年,启动深圳湾园区公共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功能复合开发的规划建设方案研究工作。2013年,在深圳湾园区选取1宗公共设施用地为试点,启动项目的开发建设。2015年,园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23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

  4.清理盘活存量用地。

  继续推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清查土地使用状况,明确土地处置方案,使有限的产业用地资源服务于园区可持续发展。2012年,完成深圳高新区已批未建土地的清查工作,研究制订已批未建土地的处置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市政府已审定处置方案的4宗闲置土地收地程序。2013年,对符合收地条件的已批未建用地,逐一确定方案,启动收地程序。加大处置力度,释放潜力空间。(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南山区政府协办)

  (四)综合配套工程。

  以“三态融合”、“三区融合”为园区建设理念,通过高标准统筹规划,对园区公共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指引。加大规划落实力度,实现公共交通、绿地及广场服务范围园区全覆盖。

  1.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优化园区交通规划方案,提升园区内外通行能力及交通管理水平。合理预留公交场站用地,加大公交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工具投放密度,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优化园区内外公交线网规划,提高公交与地铁接驳能力。大力推进园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增加园区新能源汽车投放,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园区。2015年,建成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园区道路网络体系,形成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园区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体系。(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国土委、公安交警局、南山区政府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在我市“绿道网”建设规划中,完善园区内部绿道网方案,优先建设联通内、外的园区绿道网。(南山区政府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城管局协办)

  开展需求调研及规划布局研究,科学规划配餐、商务和文体等配套设施布局。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多元资金在南、中、北区新增6个配餐、商务和文体等配套设施。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园区带宽,实现全区WIFI资源共享,使园区信息化条件符合优化升级目标任务需求。(南山区政府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结合实际需求,在深圳湾园区南、中、北区分别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库综合服务设施。2012年,启动T2040006宗地立体停车场项目的建设。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市投资控股公司具体负责)

  2.提高园区综合管理水平。

  研究制订深圳高新区综合管理提升工作方案。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推动深圳高新区城市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南山区政府、市城管局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加强派出所工作管理布局,优化工作机制体制,统筹合并相关资源,集约高效实施园区警力配置。(市公安局、南山区政府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五)示范带动工程。

  依据《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将高新区光明、坪山、观澜、宝龙—碧岭、大鹏等其余12个园区分层级、按梯度设置为重点发展区、提升改造区及控制整备区,形成全市高新区“一区多层”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协同合作”原则,结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及各园区转型发展需要,通过推进重点发展区优化升级相关工作,实现示范带动,推动各园区专业化、结网式联动发展。

  1.完善各园区规划。

  通过推进优化升级具体工作,鼓励生产环节、技术、人才等要素溢出,各园区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承接相应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2012年,核定其他各园区的红线范围,修订完善各园区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2015年,全市高新区形成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一区十四园”格局。(市规划国土委牵头,相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2.编制实施各园区转型升级方案。

  2012年,各园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编制转型升级方案,报市高新区领导小组审批,适度超前整备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2013年,全面实施各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15年,各园区在产业、空间、配套、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相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创新委协办)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深圳高新区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由市高新区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组织推进,审议优化升级工作实施任务,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市高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创新委),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在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中的重大决定和重要指示等事项,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系统推进专项任务,组织指导各园区转型升级工作。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实施单位包括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交通运输委、公安局、城管局及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等,建立部门联合工作机制,根据各自职能共同负责实施相关任务。

  (二)落实工作责任。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各实施单位根据本工作方案,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内容及计划进度报市高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各实施单位要将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市政府督查部门不定期督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区政府落实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情况。

  (三)多元资金投入。

  围绕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建设目标,市、区年度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给予重点倾斜,确保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重点工作的落实。以市财政资金为杠杆,发挥土地、城市更新等经济政策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证券、企业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共同推进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

  (四)加强政策配套。

  强化政策约束和政策激励,加大力度推动园区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等专项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注重集成创新要素资源,注重园区产业及人文生态同步提升。

  (五)及时总结推广。

  及时总结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和推广。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树立园区转型升级品牌和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附件:1.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重点工程责任表(20122015年)

  22012年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表

附件1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重点工程责任表(20122015年)

重点工程

序号

具体事项

年度任务指标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2012

2013

20142015

一、科技创新

1

科技与金融、文化相结合

建设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国试点园区。

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环境,新增20-30家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

新增20-30家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探索开展投资与信贷结合的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

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园区汇集100-150VCPE等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推广科技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

每年推荐10家以上优质企业挂牌,新增8家上市企业。

市科技创新委、金融办

市财政委、深圳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

积极做好成为国家新三板扩大试点首批高新区准备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股改,新增5家上市企业。

待列入国家新三板扩大试点首批高新区后,推荐5-10家优质企业挂牌和交易,新增6家上市企业。

争取获得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

科技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提供不低于30万平方米专业场地用于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及创意工作室。

科技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提供不低于100万平方米专业场地用于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及创意工作室。

市科技创新委

市文体旅游局

2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

重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争取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认定。

专利申请不少于1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2000件,PCT申请不少于47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83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4200件。

园区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70件,国家标准105件,行业标准65件。

专利申请不少于1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4000件,PCT申请不少于54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9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4800件。

园区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80件,国家标准120件,行业标准75件。

专利申请不少于2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8000件,PCT申请不少于72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1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6300件。

园区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100件,国家标准160件,行业标准100件。

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创新委

 

 

重点工程

序号

具体事项

年度任务指标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2012

2013

20142015

一、科技创新

3

创新载体建设

新增1-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0-25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新增1-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0-25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新增2-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2-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增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增40-50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

 

二、产业提升

4

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

争取获得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认定。园区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7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90%,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上缴税收260亿元,超亿元企业17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117吨标准煤。

大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91%,工业增加值1400亿元,上缴税收300亿元,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115吨标准煤。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个。园区工业总产值63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92%,工业增加值1900亿元,上缴税收390亿元,收入超亿元企业200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113吨标准煤。

市科技创新委

市经贸信息委

5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深圳)基地建设工作。

园区新增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80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24%

园区新增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250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26%

园区建成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900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30%

市科技创新委

 

6

置换传统产业项目

根据行业特点及产业实际,对园区传统产业进行研究,针对不同传统产业项目,提出不同的转换方案。

积极引导区内传统产业生产项目转型升级,促成2-3个项目开展置换、改造工作。

成功置换、改造5-6个传统产业生产项目。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市发展改革委、法制办

 

重点工程

序号

具体事项

年度任务指标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2012

2013

20142015

二、产业提升

7

增量空间产业培育

强力推进深圳市留仙洞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实施工作,完成园区产业规划及空间规划,加速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三资融合方式推进留仙洞园区开发建设,增量空间逐步投入使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及总部集聚区、中小微型企业孵化培育区。

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约500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1000亿元。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南山区政府

三、空间优化

8

旧厂房升级再造

启动3-4个产业空间需求迫切、条件成熟的旧厂房的改造升级工作,并共同研究为政府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相关事宜。

全面实施深圳湾园区旧厂房改造总体方案,力争年内有2-3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成 10个以上旧厂房改造项目,用于企业自主研发及政府公共孵化的产业用房面积大幅提升。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市发展改革委

9

公共载体建设

推动市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确保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项目和创业投资大厦项目开展建设。

市软件产业基地和创业投资大厦项目主体封顶,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项目完成一期主体工程。

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及创业投资大厦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牵头,市投资控股公司具体负责

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

根据市政府重点部署,发挥产业扶持、城市更新等产业、土地政策作用,研究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创新载体建设的新模式。

深圳虚拟大学园院校产业化综合大楼、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大厦等项目建成。

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深圳高新区企业联合总部大厦、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示范大厦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科技创新委

市建筑工务署

10

地下空间开发

启动深圳湾园区公共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功能复合开发的规划建设方案研究工作。

启动1个地下空间配套项目开发建设。

园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2-3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11

清理盘活存量用地

完成深圳湾园区已批未建土地的清查工作,研究制订已批未建土地的处置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市政府已审定处置方案的4宗闲置土地收地程序。

对符合收地条件的已批未建用地,逐一确定方案,启动收地。

继续推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使有限的产业用地资源服务于园区可持续发展。

市规划国土委

市科技创新委、南山区政府

 

重点工程

序号

具体事项

年度任务指标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2012

2013

20142015

四、综合配套

12

公共设施

优化园区交通规划方案,提升园区内外通行能力及交通管理水平。合理预留公交场站用地,加大公交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工具投放密度,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

优化园区内外公交线网规划,提高公交与地铁接驳能力。大力推进园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增加园区新能源汽车投放,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园区。

建成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园区道路网络体系、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体系,形成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宜业宜居园区。

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国土委、公安交警局、南山区政府

市科技创新委

完善园区内部绿道网方案。

园区绿道网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山区政府

市科技创新委、城管局

开展园区配餐、商务和文体等配套设施需求调研及规划布局研究。进一步提高园区带宽,实现全区WIFI资源共享。

在南、中、北区新增配餐、商务配套和文体设施约共6个。

南山区政府

市科技创新委

适当优化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方案。启动T204-0006宗地立体停车场项目的建设。

T204-0006宗地立体停车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牵头,市投资控股公司具体负责

 

13

综合管理

编制深圳高新区综合管理提升工作方案,研究园区城市管理职能统一归口问题。

全面实施深圳高新区综合管理提升工作方案,园区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充分发挥深圳高新区联合执法平台作用,形成执法合力,园区综合治理及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警力配备显著加强,建成警企联防机制,形成社会和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平安高新区。

南山区政府、市城管局

市科技创新委

编制深圳高新区社会治安管理提升工作方案,研究高新区派出所优化整合及科学管理问题。

全面实施深圳高新区社会治安管理提升方案,园区治安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市公安局、

南山区政府

五、示范带动

14

完善各园区规划

核定高新区各园区红线范围。

根据核定的各园区红线范围,制定各园区的分区规划,并全面组织实施。

通过统一规划,形成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高新区一区十四园格局。

市规划国土委

相关区政府

(新区管委会)、

市科技创新委

15

各园区转型升级方案

制定转型升级方案报市高新区领导小组审批。

全面组织实施各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各园区在产业、空间、配套、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相关区政府

(新区管委会)

市科技创新委

附件2

2012年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表

序号

重点建设项目名称

主要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1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

年内完成市软件产业基地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开展项目安装施工。

市国资委

2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加速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建设进度,年内完成一期主体工程。

市国资委

3

创业投资大厦

加快创业投资大厦建设进度,年内完成项目地下室施工。

市国资委

4

深圳市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完成留仙洞园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拟定《深圳市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基础设施及国家IC设计产业基地用地选址工作。研究制定入园标准及管理办法报审,引进首批入园企业。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5

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共创新平台

深圳虚拟大学园院校产业化综合大楼完工;重点实验室平台大楼主体工程封顶。

市科技创新委、建筑工务署

6

重点院校产业化基地

推进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施工阶段规划建设,加速西工大、北航等重点院校产学研基地项目用地招拍挂程序,年内启动项目动工。

市规划国土委、科技创新委

7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

通过土地招拍挂,引进投资建设单位,同时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工作。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8

大冲新城

加速深圳湾园区中区大冲村的城市更新进程,提高其对园区生活配套的服务能力。按规划进度全面启动基础施工,开展项目主体建设。

南山区政府

9

公共设施地下空间试点

启动深圳湾园区公共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功能复合开发的规划建设方案研究工作。

市科技创新委、规划国土委

10

智慧数字高新区

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园区网络带宽,实现园区WIFI资源共享,使园区信息化条件符合优化升级目标任务需求。

南山区政府

11

绿色交通示范园

年内完成园区交通规划提升方案,加大公共交通工具投放密度,优化园区内外公交线网规划,增加园区新能源汽车投放量。

完成园区内部绿道网规划,启动园区绿道网建设。

市交通运输委、公安交警局、南山区政府

12

和谐平安高新区

研究制订深圳高新区综合管理提升方案,推动园区城市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研究制订深圳高新区数字强警提升方案,加强派出所工作管理布局,优化工作机制。

市城管局、公安局、南山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