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深圳经济“加速跑”

 

“深圳智造”有多牛?

 

如今,这个问题全世界不少消费者都能够回答。大到新能源汽车、高端设备、机器人,小到手机、电子元器件、芯片,国内外消费者的中国产品认知不断被“深圳智造”刷新。

 

海外开拓背后,2016年深圳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更是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这意味着,这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的城市,已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上创新驱动、加速快跑的新轨道。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据了解,这已经是“中国制造2025”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起。尤其是2016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霾不散,“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以制造业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更成了紧迫之举。

 

中国命题,深圳探路。作为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改革开放尖兵,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的背后,这座城市正在进行怎样的思考和布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深圳又在进行哪些转型实践?

 

创新驱动

 

引领式科技接连抢占全球产业至高点

 

厚度仅0.01毫米,可弯曲、可卷绕、可折叠,这样的屏幕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它就是来自深圳本土企业柔宇科技的一款颠覆式创新——柔性显示屏。

 

继智能手机兴起后,人们对柔性手机的猜想就一直在持续。然而,几年前的业界在谈起柔性显示屏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韩国电子巨无霸三星和LG,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

 

这一尴尬局面,在2013年中期被深圳的柔宇科技一举打破。当时,柔宇科技展示的世界最薄可量产柔性显示器背板,在业界掀起巨大波澜。紧接着2014年,柔宇科技又发布了世界上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而这一新型超薄彩色柔性显示技术还因其壁垒高,被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颠覆性和代表性的电子信息革命者之一,有望创造下一代信息产业的新生态。

 

当柔宇“黑科技”正接连刷新世人观感时,另一家位于深圳的先进制造企业大疆创新,已成为首个开拓全球新兴无人机消费品领域的中国品牌,并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不久前,大疆创新宣布将正式进军工业无人机领域,而其市场估值也已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备受硅谷大佬青睐的超级独角兽。

 

除柔宇、大疆之外,今年1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华为、中兴、创维、优必选等深企亮出的“黑科技”更是引发强烈关注,产品发布会场场爆满。其中华为Mate 9还拿下最佳智能手机的奖项,成为该展会唯一获此殊荣的智能手机产品。

 

“创新才有出路。我们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中,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五六百亿元,对准一个‘城墙口’炮轰,最终领先世界。”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说。

 

创新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同样如此。

 

对此,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观点相似。在他看来,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国内其他城市有着明显不同,主要是靠创新,这是它经济增长动力的源泉。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深圳在创新发展上有多拼: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地区GDP比重提高至4.1%,这一比例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逼近世界排名第二的以色列。

 

在此背景下,2016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并先后斩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深圳企业参与的4G 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大手笔的投入和加速快跑的研发效率给深圳制造装上了发展新引擎。2016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计达8037家。创维等6家企业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试点示范;研祥等4家企业获得财政部、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华为荣获“中国质量奖”,中兴通讯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研祥、顺络、金洲精工入围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与此同时,一大批深圳的先进制造企业群体加速崛起。光峰光电、中芯国际、开沃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本土新锐高科技制造企业开始闯入全球视野,超材料、无人机等技术更是让全球产业界为之瞩目。

 

超前布局

 

“每一步都踩在点上”赢得发展主动权

 

2009年12月,一个“只有5个脑袋加上20万元”的公司在深圳成立。

 

“超材料和纳米技术是什么关系?”回忆起7年多前“落户”深圳的历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仍然难忘这样一个细节,“由于涉及尖端科技领域,市领导一开始没有听明白,但他们不断提问,问得很细,而且连续开了3次市政府协调会,还到美国做了尽职调查。”

 

7年多时间,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已获3000多项专利,设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光启“神话”,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

 

事实上,为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抢占高端制造新高地,早在“九五”规划期间,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激光等7大高新技术产业。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为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积极进行前瞻布局的同时,深圳还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淘汰低端制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挺进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深圳经济质量显著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深圳已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1.9万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连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大关。

 

一系列组合拳的相互作用下,深圳还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三路纵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回首过去,深圳市政协常委乐正公开表示,深圳就是在不断直面问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生态构建

 

“四个90%”的背后是“9分+”的政策

 

探寻深圳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密码,难以回避的就是政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那么,政府的角色是什么?深圳的答案是: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四个90%”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起发力,构建起了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

 

2012年底,海归博士黄源浩到深圳创办奥比中光,“除了领先的核心技术,什么都没有”。很快,深圳市依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相关政策帮黄源浩和他的团队落户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作为“孔雀计划”团队之一,奥比中光拿到了政府支持的4000万元资金。

 

短短几年,奥比中光开发出具有世界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消费级3D传感器,产品样机性能超过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同类产品,在2016年该公司销售额一举破亿。

 

政府配套专项资金,引进创新团队,引出一大批创新“牛企”和科研成果,连迈瑞公司这样的全球医疗设备创新领军企业,也通过“孔雀计划”引进细胞分析世界级工业创新团队。统计显示,深圳已引入的“孔雀计划”团队中,依托企业引进的团队约占一半。

 

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的有形之手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近3年来,深圳市政府在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方面,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深圳实施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2015年第五批扶持计划》及《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2016年第7批扶持计划(股权资助、贷款贴息、直接资助方式)》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实现产业有质量地发展,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

 

去年3月以来,深圳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3份文件加快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让人眼前一亮: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的专利成果产业化后,科研人员能够分享收益的70%;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用于核心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的收购、转移转化、投融资等。

 

三大创新政策引起企业家、创业者的强烈反响。“如果10分是满分,我会给深圳的人才政策打‘9分+’。”黄源浩说,政府的“雪中送炭”助推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延伸

 

从财税数据看“深圳智造”能量

 

放眼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牛鼻子”,谁就能赢得未来。

 

从光启科技具有隐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搬到城市上空的“云端号”,到华讯方舟对太赫兹技术的前瞻性研发、构建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络的构想,一个个“深圳智造”故事不仅极富想象力,更是实力的写照。

 

伴随着“深圳智造”含金量的日益跃升,其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也越发抢眼。

 

财税贡献抵消传统制造业下滑部分

 

2016年深圳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

 

经济指标背后,“深圳智造”的财税指数同样抢眼。深圳市财政委发布数据称,2016年来源于深圳的公共财政收入达79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4765亿元,增长5.6%;深圳市地方级收入实现3136亿元,增长15%。

 

这也意味着,2016年深圳全市收入突破3000亿元,财税效益全国领先,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首位。

 

在全面减税的大背景下,这一成绩令人瞩目。据了解,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迎来财税体制又一次深刻变革,营改增全面实施,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更加规范。2016年,深圳“四大行业”税负全部实现“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直接减税率约为20%,减税效应持续加大,预计全年减税达63亿元。加上原营改增试点“3+7”行业减税和抵扣减税185亿元,合计减税248亿元,约占全国减税总规模5000亿元的5%。

 

那么,合计减免248亿元税费背后,深圳的税收为什么还能保持如此增长势头?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制造业新动能的增长可能抵消了传统制造业下滑的部分。

 

现实似乎也证实了这一判断。据了解,2016年制造业依然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数据显示,制造业继续保持第一大税收行业地位,2016年1—11月税收占比23.2%,税收增速稳中有进,在近年来9%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10.1%。这其中,龙头企业华为技术(169亿元,增长32.3%)首次登顶,华为控股(101亿元,增长171%)首次入围前三。

 

智能产业产值将呈几何级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深圳智造”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新兴产业表现也格外亮眼。深圳地税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去年一年贡献税收546.8亿元,增长36.2%,占地税总收入的22.1%;未来产业引领创新前沿,493家重点企业贡献税收57.5亿元;而传统优势产业则开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服装、家具、钟表、珠宝和眼镜五大产业合计贡献税收7.5亿元。

 

此外,柴火空间等创客载体孵化的上千家小微企业,也贡献税收3939万元。

 

“这也说明新的制造业实现了更高速度增长,实体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调整。”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科学的超前布局,深圳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迎来爆发。智能装备制造业、无人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业产值或将呈几何级增长。

 

策划:吕冰冰 张玮 张东方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