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中村治理“甘坑模式”

 

 

(转自南方日报)半个月前,由龙岗区社工委组织的一支“民生体验代表团”来到布吉甘坑社区,专门参观体验该城中村社区的消防整治品牌项目——平安联合会。而在同一天,深圳市城管局局长王国宾率队也来到甘坑社区,调研考察甘坑客家小镇环境治理。

 

地处深圳原特区外的一个城中村社区缘何频频吸引外界眼球?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其群策群力并借助“互联网+”模式推行的消防整治工作,以及结合当地客家文化打造的客家小镇,对于城中村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有学者甚至称,深圳若把城中村治好了,全市整体的社会面也就变好了,由此可见“甘坑模式”对于深圳社会转型的分量。

 

A.消防整治:一个民警管变为千人团队管

 

义务消防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消防义工”,也可以享受义工的积分入户等各项政策优惠。平安联合会的探索很快收得良效,甘坑片区的消防隐患都能第一时间消灭于萌芽状态

 

2015年12月17日,由龙岗区社工委举办的社会民生体验活动(第四期)聚焦甘坑社区社会治理项目——平安联合会。来自龙岗区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共40余人,实地参观体验了平安联合会项目的实施背景和运行情况。

 

平安联合会是消防管理压力倒逼出来的一项创新。甘坑片区位于龙岗区布吉街道西北部,由于政策优势,近年来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数百家工厂,一度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灾区。数据显示,2012年,该片区发生的大型火灾占龙岗公安分局水径派出所辖区内火灾总数的70%。

 

2013年上半年,负责甘坑片区消防工作的水径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队副队长王志军(现任水径派出所副所长)上任之初,对甘坑片区进行了情况摸底:460多家工矿企业,加上“三小”场所、娱乐场所以及其他店铺差不多1000家。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公安部的排查细则,一个月顶多走10家,这样下来就算每天不停地工作,全部过一遍也得10年。”

 

“当时我就想,甘坑片区企业这么多,消防警察却只有我一个,怎么搞定?出了事儿我哪担当得起?”对于甘坑消防工作这个“烫手山芋”,王志军的第一反应是责任重大。当时的情况是,当地企业负责人消防意识薄弱,认识不到企业经济效益与消防安全的密切关系,不重视对消防投入,导致消防设施老化,隐患颇多。有的企业甚至在被下达整改命令后,有情绪抵触,利用各种手段向王志军及其领导施压。

 

问题摆在眼前,如何面对并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结合2012年11月布吉一村成立第一支工业区义务消防队的经验,相关管理部门于2013年在甘坑社区组织创办了深圳市首家民间消防组织“甘坑社区平安联合会”,形成社会化、标准化消防管理模式。具体而言,王志军发动上千名企业员工、社区平安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组建了一支义务消防员队伍。通过培训,这些人分别担当起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员、消防安全宣传员、扑灭初起火灾战斗员的职责。

 

“虽然法律赋予我权力,可以强制执行甚至查封,但考虑到警民关系和谐,我没有那么做。”王志军表示,当时正赶上龙岗公安分局组织学习十八大精神,其中为群众服务、走群众路线这条思路启发了他,让他有了成立“平安联合会”的想法——先将片区内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整合起来,对他们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形成一个正能量团队。“企业加入平安联合会不需要交纳会费。”王志军说,企业的职责是支持安全生产工作,鼓励员工加入义务消防队,并对义务消防员每月增加100至200元补助的方式提高待遇。与此同时,在布吉街道的支持下,这些义务消防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消防义工”,也可以享受义工的积分入户等各项政策优惠。

 

平安联合会的探索很快收得良效,甘坑片区的消防隐患都能第一时间消灭于萌芽状态。为了固化这套标准化做法,水径派出所后来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了《火灾预警模型管理系统》,依托信息化推动社会化管理,以“智慧消防理念”为指导,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移动互联技术,从而使得消防隐患实时发现和消除,火情信息实时预警和报警。信息化手段,实现依托了消防安全排查整治工作从警民之间单一的管理关系走向齐抓共管的力量融合,将群防群治模式延伸推广,并成为消防整治的长效机制。

 

甘坑社区的消防整治探索,近年来吸引了诸多团队前来参观考察。在2015年8月举行的深圳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遴选会上,由龙岗区选送的“平安联合会”项目还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深圳这么多城中村,如果都能像甘坑一样把消防安全工作做得这么细就好了。”参观体验甘坑社区平安联合会项目后,一名龙岗区人大代表称。

 

B.改造升级:结合本土文化打造客家小镇

 

如果你想住客家老屋、听蛐蛐叫声、品深圳土菜、当一日农夫,甘坑农耕文化村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这或许就是甘坑村对于龙岗区、深圳市乃至中国的典型意义所在。”一位观察者表示

 

同样是2015年12月17日,市城管局局长王国宾一行来到甘坑客家小镇调研。参观结束后,王国宾感慨地说:“要是深圳的城中村有一半能达到甘坑的环境标准就好了。”

 

甘坑的环境治理升级,可谓深圳城中村的一个典型案例。350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谢文明和卓美发因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留了下来。随后,邓姓、张姓、钟姓、彭姓、李姓、叶姓、刘姓、陈姓客家人也结伴迁居至此。至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村就有了1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甘坑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甘坑村已经成了甘坑老村,在老村旁边的山上,230户原村民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楼房。与这些楼房一起更新的还有学校,全新的甘坑学校已经成为社区一景。甘坑人确实过上了幸福生活,过上了当年定居在这里的祖先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但是甘坑人也有随之而来的忧虑:曾经遍布山间的泉眼已经干涸,曾经为国创汇的水果树已被拔起,曾经饮誉东南亚的凉帽几乎绝迹……

 

“我们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可我们如何告诉后人我们来自哪里呢?”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保护传统的忧患意识,新时期的社区班子提出把甘坑老村打造成客家农耕文化村的时候,全体村民用自己的行动投下了赞同票。很快,甘坑村的旧房业主就与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签署合同,整个工程顺利推进。按照甘坑社区描绘的蓝图,甘坑人将把这片闲置的老屋打造成集本土客家乡土饮食、传统民居生活、蔬菜种植、土特产展示、乡土文化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圳客家小镇。如果你想住客家老屋、听蛐蛐叫声、品深圳土菜、当一日农夫,甘坑农耕文化村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客家风韵、原生态田园、小桥流水、四山环抱……2014年5月13日,位于龙岗布吉街道的甘坑老村内人头涌动,由破屋村变身而来的客家农耕文化生态创意园——“甘坑客家小镇”隆重开业。据了解,这个投资5亿多元,由甘坑老村改造而成,集文化休闲娱乐、创意生态研发、非遗产业化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项目,一开门迎客便吸引了众多商家前来谋求合作。

 

“甘坑老村地处边坡下方,地势低洼,每逢暴雨,房屋必遭水浸,而且30多间老屋已经变为危房。不仅如此,由于房子破旧,甘坑片区的物业租金一直不高,且租户以闲散人员、废品收购经营人员居多,致该片区内治安情况不甚理想。”甘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有效解决老村房屋管理难问题,甘坑还创新性地采用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统一向原村民租用老村房屋、统一向业主支付租金、统一管理老村房屋的办法,为城中村社区开展老村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通过实施一系列更新改造,甘坑老村已由脏、乱、差的破旧村落蜕变成丽江式的客家风情小镇,老村内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建筑更美观,整个老村的房屋也升值了。

 

如今,甘坑客家小镇成为文博会分会场,并吸引第26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在甘坑巡游。“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这或许就是甘坑村对于龙岗区、深圳市乃至中国的典型意义所在。”一位观察者表示。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东方